(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潘英丽
“乡村振兴,人是最突出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层党组织是“传感器”“执行器”和“蓄能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亟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和提高基层干部能力。
杜海峰及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虽然有了进一步提升,但仍然存在因人口外流而选人难的“量”的问题,以及部分基层干部能力水平不足所导致的“质”的问题。对此,杜海峰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一是落实“一肩挑”,加强队伍建设。在人口分散地区设立党总支、联村党委,结合入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和包联干部等多种形式,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建议针对参与乡村工作的党员干部设立“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在乡村系统建设优才育才计划,系统推进符合要求的优秀村(社区)支书公开选聘。加大对重点高校实施“选调生”计划,遴选更多优秀的大学生补充到乡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中,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年轻化和知识化程度。
二是党建引领组织建设,横向部门加强协调,纵向加大投入。在县级及以下设立由书记担任组长的专门小组统筹负责振兴工作,打破部门壁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投入、经费保障。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重视对村两委的教育和培训投入。
三是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人力资源,吸引各年龄段、多来源地人才返乡、来乡创业和工作。加强对乡村产业链有补足和健壮作用企业的帮扶力度,适当放宽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小微企业担保贷款条件。以培养新农人、农创客为主要目标,对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遴选,鼓励返乡创业。积极培育、管理好新乡贤队伍。随着工作重点改变,将驻村工作队员调整为乡村振兴特派员,设立乡村振兴特派员项目研究经费,支持产业项目考察、研讨、论证、启动、培育和运营。
四是健全乡土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培育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第三方组织的作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组织有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师资力量,制作一批高质量的视频课程,满足基层党组织知识更新需要。各市县根据需要,定期择优选派市县级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省级乡村人才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结业学员可纳入市、县级党校师资库,建立县聘乡用、村用机制供基层聘用。
关键词: